阅读一本好书,仿佛是和智者交流,和知心人谈话,感受是很好的。
好书是可遇不可求的,尤其一些喜欢读书的人,要去搜求好书,而所谓的好书就是适合他们阅读的书,也是他们感兴趣的书。这样的书并不容易获得,而容易获得的大部分都是节选本或者删减本,而不是以全本的形式出现。喜欢读书的人和普通人一样,同样有认知局限,自认为的好书很可能不一定是好书,尤其相对于别人来说,很可能是别人不喜欢看的书,也很可能是被时代淘汰的书。但他们自认为是好书,读了之后如饮甘泉,冷暖自知。自己读书的体验,别人无法代替,只能自己体会,而说出来的时候却已经变了样子,即便能获得别人的认同,也只是说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,并没有完全说明白。好书传递的不仅仅是内容,还有情感,有哲理,有生活,有色彩,有味道,有多种复杂的感触。喜欢读书的人读到好书就不撒手,要白天晚上阅读,就好像现在的人刷短视频,刷起来就忘记了时间。好书往往能吸引人观看,而这种吸引具备了一定的用户粘性,牵着人不断地看。在看的过程中,读书人忘记了时间。好书总是能够吸引人,但到底能够吸引哪些人,还是一个未知数。
只有读者的认知经验和好书传递的经验相符,读者才会认为读到了好书。倘若好书传递的经验和读者的认知经验完全相反,就很可能引发读者的厌恶,当然也有可能刷新读者的认知,吸引读者看完。当读者读到自认为的好书,就觉得看到了书中描写的世界,人生观和世界观得以丰富,或者说重新刷新了认知系统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读书可以开阔视野,可以丰富人的认知经验,尤其是读到自认为的好书,可能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感染,可能被书中的人物引导,可能被书中的情感打动,也可能被书中传递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。
读了好的哲学书,会刷新自己的认知,认同其中的一些哲学观念,甚至自己会变成半个哲学家。读了好的诗歌或散文,会被文中的美学境界感染,甚至想拿起笔来自己写诗作文,算是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。”比猫画虎,也能胡诌上几句。读了好的小说,会情不自禁地传播给别人,推荐让别人来读,甚至要和别人交流思想,交流阅读的感悟,进一步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情感。好的小说可以展现一个社会的横断面,让人们了解小说中社会的状况,了解风土人情,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,也了解小说的艺术构思。读了好的剧本,读者会拍案叫绝,甚至技痒难耐,自己要写一写剧本。读了好的文艺理论著作,会觉得那些著作非常贴切,虽然有些观点不免偏颇,但总比没有观点要强。读者会成为半个文艺理论家,艺术鉴赏能力获得一定的提升,只是没有写出文章发表而已。读了好的经济学著作,读者会被其中的一些理论影响,应用于现实生活,也算半个经济学家。晚读怎样的著作?只要读者认为非常好,就一定是书中的某些理念符合了读者的认知观念,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契合,甚至有“直指人心”的效果。
能够发现一本好书并不容易,很可能可遇不可求。读者在寻找好书,好书也在寻找合适的读者。读者读到红书算是读到了合适的书,因为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。但这种阅读只对于特定的读者有效,对于其他的读者反而没有效果,或者说,特定的读者会认定特定的书为好书,而对于其他的书籍并不认同,甚至视而不见。只是随手一翻,翻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就会一直看下去。进而发现整部书是一个庞大的认知系统,传递了很多认知经验,就觉得这样的书是好书。他若只是随手一翻翻到的内容是自己的,甚至毫不相干,就把书放下了,不再看了,其实书中有很多内容是和自己相关的,也和自己的认知经验有一定的契合度,但读者分明放弃了这样的书本,等于和好书失之交臂。或许这就是读者与好书的缘分所在,缘分到了,读者会获得好处,而缘分未到,即便读者百般搜求,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,也仍然不能发现好书的踪影。
发现好书以后,就要认真阅读,而这种认真是发自内心的,是凭借兴趣在阅读,而不是被强迫的。越是这样,阅读起来就越感兴趣,越会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,获得独特的感悟。而这种感悟的妙处并不是用一句话能说出来的,甚至落笔即差,根本无法言说,只能自己体悟。这种阅读好书的感悟是美妙的,也是独特的,更是长久的,甚至让人终生难忘。每个读者似乎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好书,但对于所谓的坏书,也不妨看一看,或许能发现自己喜欢的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