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华在《兄弟》中曾写道:“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,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。”
直到走过了四十载春秋,我才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意蕴。1985年出生的我,如今已步入中年,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生活的打磨,我渐渐明白,生活的美好,往往来源于简单和纯粹。
尤其是当自己的社交圈子变得越来越小时,我发现了更多的宁静与满足。
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比较,仿佛只有通过比较,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和位置。然而,真正的幸福,从来不是比较出来的。
01
你不需要跟任何人比较
在青春的岁月里,我们总是习惯于与他人比较,比成绩、比工作、比婚姻、比孩子……仿佛只有比赢了,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。
然而,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越来越发现,这种无休止的比较,其实是一种无谓的内耗,它让我们忽略了生活的本质,也让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平静。
“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,重要的不是起点,也不是终点,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。”这句话,是《阿甘正传》中金句。
阿甘,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者,却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纯真,跑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。他从不与他人比较,只专注于自己的每一步,最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爱戴。
人到中年,我才真正明白:
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,没有可比性。我们不需要活成别人眼中的模样,更不需要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改变自己。
所以,“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说去吧。”
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,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,而不是盲目地与他人攀比。
02
不适合你的圈子,待得越久越难受
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圈子,有的圈子充满阳光和正能量,让人如沐春风;而有的圈子则阴暗潮湿,充满了负能量和勾心斗角。
对于不适合自己的圈子,如果强行融入,只会让自己感到疲惫和压抑。
记得有一次,我为了拓宽人脉,加入了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社交圈子。然而,很快我就发现,这个圈子里的人们都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明争暗斗,虚伪和奉承成了他们的日常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我感到无比的压抑和疲惫,仿佛自己也被同化成了他们中的一员。最终,我毅然决然地退出了这个圈子,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宁静和自在。
“鸟择良木而栖,人择君子而处。”选择适合自己的圈子,就如同鸟儿选择栖息的树木一样重要。
人到中年,我们更应该学会取舍,远离那些让自己感到不适的圈子,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人和事上。
就像小说《简·爱》中的女主角简·爱一样,她虽然出身贫寒,但却从未放弃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。在面对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偏见时,她勇敢地选择了离开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尊严。她的这种独立和自尊,让我深受启发。
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们也应该像简·爱一样,勇敢地走出不适合自己的圈子,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。
03
有限的精力,关心有限的人
人到中年,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: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,无法顾及到身边的每一个人。与其分散精力去维系那些无关紧要的关系,不如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。
这一点,我在阅读《红楼梦》时得到了深刻的启示。书中的贾宝玉虽然身处繁华的大观园,但他真正关心的,也只有林黛玉等少数几人。他用自己有限的精力,去深爱和守护那些对他来说真正重要的人。
我也开始学会筛选自己的社交圈,不再试图去讨好所有人,而是专注于那些真正值得我关心和付出的人。这样的人际关系,虽然数量上少了,但质量却大大提高。每一次的交流与相处,都让我感到愉悦和充实。
生活,从来都不是一场竞赛,而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和成长的旅程。在这个旅程中,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,但只有那些真正与我们心灵相通的人和事,才值得我们投入有限的精力去关心和维护。
40岁的我,开始享受这种小而美的生活圈子。在这样的圈子里,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归属感。圈子虽小,但生活却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。这或许就是中年之后,我对生活最深刻的感悟之一吧。
如今,我的社交圈虽然缩小了,但每一个留在其中的人,都是我真心相待、愿意共度时光的朋友。我们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,一起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。这样的生活,虽然简单,但却充满了真实和温暖。
写在最后
回首过去的岁月,我深感自己曾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无谓的社交和比较上。然而,如今的我已经学会了释怀和放下,开始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。
我深知,生活的美好并不在于圈子的大小,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用心去感受和珍惜。
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。”
生活不应该被琐碎和功利所束缚,而应该充满诗意和远方。
对于步入中年的我而言,这句话更是成为了我人生的座右铭。我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,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将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,不断缩小自己的圈子,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上。
我相信,只有这样,我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。
因为,对于我而言,圈子越小,生活越美好。
#深度好文奖励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