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正文

李敬泽、谢有顺谈AI时代的文学:挖掘人类真实的情感与经验

2025-03-04 来源:融仔情感

在AI时代,人们如何重新审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,如何在技术的冲击下坚守文学的本质,是当下亟待探讨的问题。

近日,作家、评论家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做客“花城文学课”,围绕“在AI时代如何谈论文学”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分享。讲座在《花城》杂志官方视频号“花城文学课”同步直播,超过11万人次线上观看。

文学的核心价值不会被AI替代

李敬泽表示,在AI时代谈论文学,最简单的方式或许就是面对面地交流,不依赖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。这种直接的互动,能够确保交流的真实性和现场感,避免陷入虚拟与拟像化的困境。“尽管AI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,但文学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,其核心价值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。”

AI时代的到来,使得人类的生活和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AI所引发的思考和讨论,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,触及人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——“人之为人”的本质。在李敬泽看来,AI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对人类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刻挑战。

李敬泽以自己在崇明寺的经历为例,围绕AI时代的虚拟性分享了自己的思考。他介绍,尽管岁月已经剥去了建筑的华丽色彩,但那些由工匠亲手打造的梁架、榫头和斗拱,依然散发着质朴而强大的力量。这种力量穿越时空,直击人心,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感动。

他将这种感动与AI时代的虚拟性进行了对比。在AI的世界里,一切都是拟像化的。“崇明寺的存在,让我重新意识到,人类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而真实的联系。这种联系是通过语言、身体和情感来建立的,是无法被虚拟技术所替代的。”他说。

AI时代带来全新的挑战与机遇

“尽管AI可以生成看似完美的文本,但它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和经验。”李敬泽强调,语言是人类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最根本的方式。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、传递思想、构建意义。然而,在AI时代,这种语言的使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AI技术的发展,使得我们越来越依赖于机器生成的语言,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表达欲望。

讲座尾声,两位嘉宾就AI时代文学的未来展开了更加深入的对谈。AI时代的文学,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。李敬泽表示,人们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放弃自己的语言和表达能力,而应该在技术的帮助下,更好地挖掘和表达人类的真实情感和经验,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。

“在AI时代,我们更应该珍惜那些真实而独特的文学时刻。”谢有顺认为,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的组合,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人类情感、思想和经验。通过文学,人们可以确认自己的存在,寻找与他人的共鸣。尽管AI技术可能会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冲击,但文学的本质和价值依然无法被替代。文学创作者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和现场感,努力在AI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。

据了解,花城出版社、花城文学院以及《花城》杂志、《随笔》杂志在2024年共同推出“花城文学课”,《花城》杂志官方视频号“花城文学课”同步直播,线上线下相结合,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。

目前已邀请陈晓明、彭玉平、张莉、孟繁华、葛剑雄、六神磊磊、黄灯、陶东风、徐则臣、刘文飞、何平、叶兆言、黄天骥、李敬泽等名家学者开展14讲,逐渐成为花城文学院的特色系列文化公益活动。

文|记者 孙磊 通讯员 赵沚琦

图|主办方供图

Top